服務熱線
0755-83044319
發布時間:2025-04-02作者來源:薩科微瀏覽:628
不同波長的光源各自對應不同的技術節點和制造需求。從早期的 g線、i線到目前主流的 KrF、ArF 再到最[敏感詞]的 EUV,每一次升級都展現了更高分辨率和更先進的工藝水平。隨著對器件尺寸不斷逼近物理極限,EUV及其后續升級版本將持續發展。
但需注意,EUV設備昂貴、維護復雜,加之掩模技術、襯底材料以及光刻膠等配套環節都需要同步提升。因此,產業界對多重曝光、混合工藝(ArF與EUV 結合)等靈活的過渡方案也有廣泛需求。未來,或許還有其他更短波長甚至基于電子束等新技術的突破,但要實現大規模量產,仍有很多工程與成本難題需要逐步攻克。
一、背景與重要性
在芯片制造過程中,光刻被認為是決定集成電路集成度的核心工序,其核心目標是將設計好的微納級電路圖形“轉印”到襯底(通常是硅片)上。隨著對芯片小型化與性能提升的追求愈發迫切,光刻分辨率也不斷演進。而分辨率能否進一步提升,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采用的光源波長——波長越短,潛在的分辨率越高,因此也能滿足更先進、更精細的技術節點需求。
二、光源波長與技術節點的對應關系
1. 紫外光(汞燈)
g線(436 nm)
i線(365 nm)
KrF(248 nm)
ArF(193 nm / 浸沒式 193 nm)
F?(157 nm)
光刻分辨率通常可用類似瑞利準則(Rayleigh Equation)來進行量化,簡化后的表達式為:
其中,
基于這一原理,產業界為了實現更細微的線寬,不斷朝更短波長發展:從傳統的 g線、i線過渡到 KrF、ArF,再到 EUV。這也就是光源種類與技術節點之間呈明顯“匹配”或“對應”關系的根本原因。
可以將光刻理解為“用燈光在膠片上印出極細的圖案”——如果“燈”發出的光束很“粗”(波長長),那能印出清晰小圖案的能力就有限;如果使用一種“更精細”的光(波長短),在相同的“鏡頭”協助下,就能拍到更加細膩的“照片”。在半導體工藝中,燈光、相機鏡頭和膠片分別對應光源、光學成像系統和光刻膠/硅片表面。
免責聲明:本文采摘自“老虎說芯”,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薩科微及行業觀點,只為轉載與分享,支持保護知識產權,轉載請注明原出處及作者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。
友情鏈接:站點地圖 薩科微官方微博 立創商城-薩科微專賣 金航標官網 金航標英文站
Copyright ?2015-2025 深圳薩科微半導體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20017602號